她刚官宣三胎,就翻车了

"99 年全职宝妈,凌晨三点半给老公和朋友做饭 "

"99 年全职主妇的一天,晚上 18:30,开始给一家八口人做饭了 "

这是一位博主分享的生活日常,却被网友们评为 " 全中国最恐怖的恐婚宣传片 "、" 随机吓死一个女大学生 "。一间拥挤逼仄的出租屋、三个活泼好动的小孩、一堆做不完的家务、一个忙碌疲惫的女人 ...... 所有这些元素都与未婚女性关于婚姻的恐怖想象,形成了完美契合。

视频中,这位宝妈一直在不停地干活,做饭、洗碗、拖地、哄小孩 ......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虽然每条视频都经过快放处理,但还是让人觉得格外漫长。

当代 " 苦瓜 " 故事

99 年出生的某斌妈妈,今年 24 岁,却已经是三个孩子的妈。

农村出身的她,19 岁便与男友早早结婚,20 岁生下大女儿,21 岁生下二女儿,23 岁 " 如愿 " 生下儿子。

因为不愿呆在婆家过寄人篱下的生活,生下儿子不久后,她便带着小孩跟随老公一起去了深圳打工。

她从 2022 年 9 月开始拍摄短视频,视频内容就是全职主妇的一天。

她拍自己做饭,那时她负责的还是家里十口人的饭菜,三个小孩、自己的妹妹、老公、老公的朋友、小叔子、以及小叔子的两个工人。

拍自己打扫房间,全家人的房间,包括老公朋友、小叔子的房间,也是她负责打扫。

拍自己洗衣服,连老公朋友、小叔子的衣服、床单被罩,都是由她清洗。

而所有这些家务进行的同时,她还需要应付三个小孩,这个哄完那个闹,就是她鸡飞狗跳的日常。

在她的主页里,很多视频都没有使用配乐,画面里只有厨房里洗洗刷刷、炒菜做饭的声音,和小孩玩耍哭闹的声音。

她干活勤快又麻利,但即便这样,每天还是有干不完的家务,哄不完的小孩。

视频中偶尔出现一次的老公,要么躺在床上睡觉、要么瘫在沙发玩手机。

哪怕她在厨房忙着做饭,老公也不会帮忙照看小孩,甚至还会在她抱着小孩做饭的时候,催促她快一点。

而她有时抱怨—— " 我觉得我很傻,小孩是我掉下的肉,我要怎么选择,我只当他是老板我是打工养三个娃的人 ";

有时也还在自我反思," 我不是一个好女人,我老是觉得我在家带娃做饭比他辛苦,其实他做的活都很辛苦 "。

她曾经发过一张自己结婚前的照片,看起来还是个爱打扮的漂亮女孩,然而五年过去,肉眼可见地变得沧桑和疲惫。

像她这样的农村宝妈博主,通常被称之为 " 苦瓜队 "。

所谓 " 苦瓜队 ",指的是一群拍摄自己艰苦生活的农村妇女,她们大多早婚早育,生下三到四个小孩,每天围绕着家务、小孩打转,还通常有一个拖后腿的丈夫。

她们视频的共同特征,就在于一个 " 苦 " 字,一种超出常人想象的 " 苦 "。

博主某英一家曾被称为 " 苦瓜大队队长 "。

某英是云南彝族人,96 年出生的她,生下了三个女儿,一家人住在脏乱不堪的房间里,身上的衣服常常穿到包浆,睡觉的床垫有老鼠咬的大洞,透过洞口能看到床底下落满灰尘的垃圾。

某英每天都要背着小女儿出去干农活,不是种洋芋种包谷,就是挖洋芋剥包谷。

而她的老公,被网友调侃 " 总是在坐月子 ",经常三天两头不舒服躺在床上,还需要她伺候。

在网友们的评价体系里,某斌妈妈被认为是 " 苦瓜队 " 里最爱干净的,而某英则是 " 苦瓜队 " 里最苦,也是最乐观的。因为视频里的她,总是笑呵呵的。

翻看某英结婚前的照片,曾经那个青春靓丽的姑娘,和如今这个黢黑憔悴的农村妇女已是判若两人,唯一不变的是脸上的笑容,只是笑容似乎也早已失去了往日的纯真与无虑。

审苦成为流量密码?

当代 " 苦瓜 " 故事引发网友 " 追更 " 的原因,无外乎两点:

一是迎合了一种 " 审苦 " 的猎奇心理,毕竟她们的日常对屏幕面前的大部分人来说,都很遥远。

二是她们的故事总能踩中大众的情绪点。

比如很穷但是生很多小孩、比如重男轻女要一直生到有儿子为止、比如老公无所事事还家暴但妻子却不离婚、比如全职宝妈任劳任怨却得不到家人的尊重 ......

而在评论区里,常常会听到质疑的声音:肯定是有团队,大家不要被她骗了!

这种声音也可以理解,毕竟互联网时代网红人设翻车的故事,大家耳朵都快听起茧了,况且在大量农村妇女的短视频中,的确存在十分明显的同质化问题,相似的标签、相似的内容 ...... 很难不让人怀疑这种同质化的背后存在团队在统一操作和运营。

但打造穷苦人设骗取大众同情,消耗大众信任的做法,最终伤害的还是那些真正处于困境中的女性。

短视频时代,好不容易给了那些农村妇女一次被看见的机会,但她们却要不断地被质疑是炒作、是人设、是剧本,甚至要因此遭受网暴。

2022 年,一位 97 年的农村宝妈某菊发布视频,称自己已生四女,再次意外怀孕后,丈夫因为怀疑又是女儿,提出要跟她离婚。

随后视频引来了当地妇联的调查,最后调查的结果是 " 该女子权益未受任何损害 "," 她发视频的目的是吸引粉丝带货 "。

某菊 16 岁怀孕,未成年生子是真、生四女是真、怀五胎是真、丈夫不管不顾是真,但一句轻飘飘的 " 引流带货 " 不仅完全遮蔽了她的生活困境,甚至还成为了别人攻击她 " 翻车 " 的理由。

记者曾在采访中问某菊为什么想要直播带货,她坦诚地回答,因为经济困难,想要改善生活。

同样面对摆拍、炒作的质疑,某斌妈妈也表示,这是她唯一能改变命运的机会。一个每天要忙着照顾三五个小孩的农村宝妈,在生活的缝隙里努力学习拍摄和剪辑,试图通过短视频改善家人的生活,或许已经是她们在有限条件下对生活最大的努力和抗争了。

但更令人难以理解的是,在这些农村宝妈的评论区里,总有人热衷于显摆一种虚无的优越感。

一位 97 年的农村宝妈某杨记录日常 晒出自己当妈前和当妈后的照片,生育带给她的变化,可以说是 " 毁容性 " 的。

但马上就有人在评论区贴出精致自拍,并附上文案:" 姐妹们别被她制造焦虑 "。某英打扫自家脏乱的房间,视频底下却是各种卧室的精美照片,有人还高傲地表示 " 我在你家估计是一秒钟都不想呆 "。这让她姐想起,总有人会在一些讨论生育风险的话题下,强调自己生孩子并没有那么痛苦。

比如之前有博主科普剖腹产流程,为了减少出血,通常是先剪开一个很小的口,然后 " 两个医生一起反方向用力扯开 ",光是描述就让人头皮发麻。

然后评论区紧接着就有宝妈表示 " 生完孩子的妈妈表示没有那么恐怖,拜托不要制造焦虑 "。

看见她们的苦难

不管是 " 剧本 " 说,还是 " 制造焦虑 " 说,我们都要警惕,不要让女性的苦难被遮蔽掉。

尤其是那些农村女性,她们作为贫困和性别双重压迫的受害者,她们经历了大多数人没有经历过的苦难。

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对于自己的困境,她们无法描述,也难以言说。

没有渠道能够记载她们的生命经验,但这并不意味着她们不重要、不值得。

随着短视频时代的到来,长期存在于社会可见范围之外的她们,终于有机会发出自己的声音。

而屏幕面前的我们,也得以进入另一个女性世界,或许对很多人而言,浏览她们的日常,体验无异于观看一部恐怖片。

对此我们不必强求共情,因为重要的不是共情,而是看见苦难。

在那些农村宝妈的评论区里,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灵魂拷问:

为什么不放手?

为什么不离婚?

为什么不出去工作?

为什么要让自己这么累?

甚至有人还会指责她们软弱,不会努力改变自己的生活,嘲讽她们 " 你的认知配得上你的苦难 "。

这又何尝不是一种 " 何不食肉糜 "?

导演郑琼曾在纪录片《出路》里,花费六年时间跟拍了三个来自不同阶层的孩子。

她姐印象最深的,是一个名叫马百娟的女孩,她生活在中国最底层的家庭。

12 岁时,马百娟的最大的梦想是 " 长大后去北京上大学,然后打工,每个月挣 1000 元,给家里买面。"

15 岁时,哥哥去学校帮她办理了辍学,说她不适合读书。

16 岁时,马百娟嫁给了表哥,纪录片的结尾,是她站在两个小伙伴中间,看她们比较孕肚的大小。

《出路》

一个从小被灌输 " 读书没用,早晚都要嫁人,工作就是照顾好老公 " 的女孩,最后终于按照家人的期待,选择了身边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,早早的结婚生子,但这真的是她自己的选择吗?

很显然,她并没有别的路可走。

马百娟的 " 出路 ",也正是那群农村宝妈们走过的唯一的路。

在某英的直播里,很多大学生留言说他们很喜欢某英的视频,某英就笑着回应他们,说很荣幸有很多大学生关注我,你们大学生看我是什么感觉啊,会不会觉得很庆幸坚持把书读下去了,其实我心里有很多遗憾的,夜里总是会做梦。

我们生活的世界,是一个如此割裂的世界。

那些指责马百娟们 " 无知、愚昧、狭隘、软弱 " 的人,往往只看到了她们的 " 错误选择 ",却对她们背后的女性困境视而不见。

究竟是什么结构性因素导致了她们的处境?

她们背后又存在怎样的社会与文化困境?

这些才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问题。

比如某菊,未成年生子的背后,是性教育的缺失;生五胎追 " 男宝 " 的背后,是重男轻女的思想钢印;多次意外怀孕的背后,指向的则是生育知识的极度匮乏 ......

正如上野千鹤子教授在东京大学的开学致辞中所言,"你们被优越的环境所塑造出来的能力,不是为了凌驾于没有享受过同等资源的人们身上,而是应该把这种能力用来帮助他们"我们能做的或许不多,但请不要漠视她们的苦难。

我们衷心祝愿那些农村宝妈们能在记录日常的视频中,完成女性的显影,也重新发现自我的价值。

监制 - 她姐

作者 - 西力